中新网上海6月19日电(范宇斌 王斯博)记者19日从上海民盟获悉,欧洲科学院日前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民盟盟员、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唐克轩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唐克轩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在植物天然产物,如青蒿素等合成和调控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人类历史上,夺走人生命最多的疾病就是疟疾。目前,疟疾在东南亚、非洲的情况仍不乐观,随着大众对青蒿素和中草药的认知越来越多,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会有更大前景。”唐克轩受访时表示,“科学家的工作就是造福人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谈家桢“转行”青蒿研究
“其实我最早是做水稻研究,因为遗传学家谈家桢才转行到青蒿领域的。”唐克轩说。
1981年,18岁的唐克轩选择了当年的热门专业——遗传学,就读于四川大学。他说:“多数同学都选择从事人类遗传学领域,但我因从小喜欢植物,所以选择专攻植物领域的遗传学研究。”
1991年,唐克轩出国攻读植物生物技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他来到复旦大学工作,经常向谈家桢请教。
“有一天,谈家桢对我说,‘中国不缺从事水稻研究的学者,可中草药研究的学者却寥寥无几。中草药是中国的宝贵财富,有许多基础问题没有解决,我国目前做的人也不多,你应该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中草药研究上’。”唐克轩有些犹豫,毕竟当时中草药的基础研究非常薄弱、难度极大。
“就是难,才需要有人做,科学家的职责就是攻克难点、造福人类。”谈家桢说的这句话,让年轻的唐克轩触动颇深。
于是,从2003年以来,唐克轩从水稻研究转向中草药研究,选择了青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破译青蒿“基因密码”
这些年,唐克轩团队破译了青蒿的“基因密码”,对“沪蒿1号”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及相关分析,这是青蒿“基因密码”首次被破译,也是本草基因组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
唐克轩团队还成功培育了高产青蒿素的代谢工程青蒿品种。据悉,现在市场上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普遍为0.8%-1.2%,而他们培养的新品种含量高达3.2%。
“测序工作非常繁琐复杂,很多人因此坚持不下去了,但是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过去诸多包括青蒿在内的菊科植物的研究因无参考基因组信息而被搁置。”唐克轩表示,既然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这个难关就必须得被攻破。为此,唐克轩带领团队长期在试验田里观察、取样、移栽、培育新品种。
6月至8月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三个月,正午时分,温室内的气温常常超过40℃,而这三个月恰恰也是青蒿成长的最佳时期。唐克轩还记得他和团队成员们在温室里“埋头苦干”时的场景,“汗水浸透衣衫,但大家都不会抱怨”。
剑指“下一个十年”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疟疾的防控有个2030年目标,即减少90%患病和死亡人数。现在每年仍有2.2亿人感染疟疾,超40万人死亡。”唐克轩说。
“现在面临的难题,一是东南亚、非洲的很多国家急需价廉且有效的预防措施;二是青蒿素的成药价格依然让部分病患难以承受;三是这两年疟原虫发生了变异,已经出现对青蒿素有耐药性的趋势。”唐克轩表示,未来研究的重点就是破解这三个难题。
前些年,唐克轩团队以中医古方为基础,研发了具有预防疟疾功效的膳食补充剂产品,并将产品制作成携带方便、口感佳的“软糖”。产品投放到非洲后发现,因当地气温过热,软糖容易融化。于是,唐克轩团队又制成片剂,方便存储和使用。
“耐药性问题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在疟原虫变异的情况下,各方也在积极寻求破解的方法。”唐克轩说,当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个学科团队共同攻关,相信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完)